彩神

新華日報|從0到1 ,我國原創新藥研發如何“越過關山”? 11位院士齊聚南京把脈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5-25 來源: 作者: 瀏覽次數:537

5月12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調研時強調,生物醫藥產業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發生產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特別是要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醫藥學科如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發展進步?未來中國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之路該怎麽走?5月21日至23日,首屆全國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藥學學科評議組2023年年會在南京召開。   

來自中國醫藥領域的11位知名院士和眾多專家、行業大咖齊聚一堂,圍繞藥學學科和醫藥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核心技術瓶頸問題以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難題等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為中國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之路建言獻策。

產業蓬勃發展卻內卷嚴重

如何在“新賽道”成功發力?

“隨著我國的藥物研究和產業發展進入創新跨越的新階段,機遇與挑戰共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表示。

彩神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藥學學科評議組秘書長郝海平教授通過一組數據指出,從全球角度來看,中國藥物研發管線集中度更高,抗腫瘤領域占比高達47.6%。截至2023年3月1日,國家藥監局已經批準了74個抗體藥物在國內上市,預計2025年國內批準的所有抗體藥物獲批數量將超過100款,我國的藥物研發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百抗”大戰。這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兩個領域。

“國內創新藥賽道的‘內卷’已成為業內共識,特別是PD1/PD-L1治療,已經成為最擁擠的賽道。同時,作為免疫治療中最為火熱的治療方式之一,CAR-T細胞治療依舊存在著覆蓋患者基數有限、製造成本高、質量控製困難、實體腫瘤療效有待突破、如何維持長期療效等瓶頸問題需要解決。”丁健指出,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急需原始創新,開辟新賽道。

“我國的心血管病人群已達到3.3億人,患病率持續上升,並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第一殺手’,但在這一領域,國內少有原創藥物。”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東方醫院院長陳義漢強調,“在研究問題時,我們要秉持學以致用的理念,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不能一味緊跟潮流,要注重前瞻性和引領方向,搶占先機。”

“推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生產和研發原始創新藥,重中之重是找到新靶點。”在論壇上,多位院士和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新藥研發的“卡脖子”問題。陳義漢表示:“新靶點的發現,瓶頸在於前期的基礎研究,這也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在他看來,基礎研究是最大的應用研究,理論突破是應用研究的先導,也是技術發明的前提。

研製更多的“中國藥”

創新體係布局正在調整

強化創新驅動要素,推動創新成果轉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為億萬國人生命健康築起堅強屏障,生物醫藥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2022年,中國藥品市場已占全球藥品市場的20.3%,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已占全球市場的27.5%,藥品製造業營業收入已經達到4.2萬億元(其中藥品2.9萬億元,醫療器械1.3萬億元),中國已成為全球藥品市場增長的重要貢獻者。但資料顯示,當前我國的臨床藥物中,95%的最初專利來自國外,大型醫療裝備95%由國外進口,臨床標準規範指南95%借鑒國外。這組數據足以說明,我國還不是醫藥創新強國。

“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正處於從仿製藥到創新藥根本性轉變的關鍵時期。”郝海平指出,新形勢下,在鼓勵高校科學研究興趣導向、自由探索的同時,更需要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如今,包括彩神在內的多個高校正在加快調整創新體係的布局,根據行業發展進行有組織的科研與規劃。

2019年6月,南京大學化學和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成立,從體製機製上打破學科交叉壁壘,發揮交叉融合推動原始創新的匯聚效應。4年來,研究院已經孵化多個生物科技公司,並與諾唯讚、魚躍等江蘇醫藥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搭建起基礎研究麵向產業創新需求的橋梁。

“我們希望從化學的視角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策略,布局推動化學與生命科學、醫學、工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為推動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奠定基礎,探索更多新藥物靶點發現、新型藥物技術、新型藥物遞送技術、‘人工智能+’,推動交叉學科服務國家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戰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郭子建教授在報告中表示。

校醫企合作正當時

生物醫藥產業迎來新風口

生物醫藥與百姓健康息息相關,承接著生命之重。卻又與其他行業不同,有著研發周期長、費用高,且存在著巨大風險的創新痛點與難點。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高校科研團隊、臨床醫學、企業共同合作。

“我們從源頭出發做創新藥,需求來自患者與臨床,隻有研發人員對疾病有更深的理解,藥學與臨床的基礎研究相結合,才能更好更快地找到新的靶標、新的機製、新的生物標記物。之後由企業介入,形成完整的創新鏈。”郝海平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彩神王廣基教授團隊近期的一項科研成果正是“校醫企”創新鏈很好的詮釋——2020年,南京鼓樓醫院“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研究”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了讓更多患者受益,南京鼓樓醫院孫淩雲教授找到王廣基院士團隊合作,將這一醫療技術轉化為幹細胞藥物,讓治療更加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如今,這一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狼瘡腎炎的幹細胞產品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注冊臨床批件和國家衛健委的臨床備案研究批件。

創新藥的研發不僅需要“校醫企”的聯合攻關,更需要政策支持與良好的容錯機製。在與記者介紹科研成果時,王廣基說道:“近年來我們的研究成果正是得益於此。”2019年,王廣基團隊獲得了江蘇省科技計劃專項資金(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的支持。“省科技廳在組織、管理等各環節大膽改革,充分尊重科學規律,給科學家充分學術自主權,並設立考核激勵機製、滾動支持機製和寬容失敗機製,營造有利於原始創新的科研環境,讓我們科研人員可以心無旁騖地開展研究工作。”

“沒有強大的監管,就沒有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在論壇的特邀報告環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軍寧在《加強藥品監管科學體係建設,培育藥監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報告中指出,當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對標醫藥科學技術和國際藥品監管科學前沿進展,增強藥品監管領域“國家科技”屬性,完善監管科學技術創新體係、健全監管科學成果轉化體係、發展監管科學學科體係、完善監管科學國際協調體係建設,確保更好服務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福祉。

來源:2023年5月25日 新華日報

通訊員:薑晨  記者:葉真


關閉
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