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

   
 
李曹龍/王飛課題組在Biose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上發表基於循環腫瘤細胞的嗜鉻細胞瘤早診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Biose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在線發表了我校理學院李曹龍教授/王飛副教授課題組在嗜鉻細胞瘤早診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Electrochemical/visual microfluidic detection with a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supported platinum nanozyme-based devic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heochromocytoma。2019級博士研究生劉曉亞和王飛副教授為本文的第一作者,李曹龍教授為本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彩神為本文的唯一通訊單位。

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PCC)是起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嗜鉻組織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表現為高兒茶酚胺分泌,也是繼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病因。PCC臨床上屬罕見病,症狀多樣而又不典型、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手段有限、預後差,且良性進展的嗜鉻細胞瘤仍然存在惡變的可能。因此,如何早期鑒別嗜鉻細胞瘤從而贏得治療的最佳時機,已成為臨床工作麵臨的一大挑戰。基於此,課題組,首先開發雙靶向探針通過共識別循環腫瘤細胞用於嗜鉻細胞瘤的早期診斷。利用間碘汴胍 (MIGB)功能化的磁珠作為捕獲探針和奧曲肽(DOTA)修飾的信號探針,通過與甲腎上腺素轉運體(NET)和生長抑素SSTR2結合,實現全血中PCC-CTCs的精準捕獲與檢測,同時為嗜鉻細胞瘤早期診斷提供實時、特異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相關文章發表於:Anal. Chem. 2021, 1c01977。)

近期,課題組又構建集成化微流控設備用於PCC-CTCs的快速檢測。開發出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s)監測的智能、便攜和敏感設備,對於包括嗜鉻細胞瘤(PCC)在內的多種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課題組構建基於微流控的PCC-CTCs集成化雙模態檢測設備,該微流控裝置集成了細胞孵育、洗滌與分離和電化學/比色雙模式檢測功能,並結合智能手機進行PCC-CTC檢測信號輸出與分析。相關文章已發表於:Biose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 2022.114208。

目前,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9YFC0312602)資助。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es.2022.114208。


供稿單位:理學院,撰寫人:王亞茹




版權所有©彩神 蘇ICP備57374813
玄武門校區:南京市鼓樓區童家巷24號 210009;江寧校區:南京市江寧區龍眠大道639號 211198
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