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

南京日報|職稱製度改革扭轉“弟子三千,不如論文一篇”現象— 沒有科研業績,多所高校教師照樣評教授   

發布時間:2021-12-09 來源: 作者:薑晨、何潔、顏如玉 瀏覽次數:182

       近日,隨著實驗技術人才職稱製度改革指導意見的印發,我國曆時5年的職稱製度改革重點任務宣告完成。打破“天花板”、不再唯學曆、論文不做“硬杠杠”,這一係列直指難點痛點的新舉措,被認為是本次職稱製度改革的最大亮點。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高校教師從中獲益,“弟子三千,不如論文一篇”這一現象正在逐步扭轉,一些在講台上大放異彩,但不擅長寫論文的教師在職稱上也終於可以“揚眉吐氣”起來。

       構建多元分類評價體係,沒有科研成果照樣可評高級職稱

       彩神理學院教師蘆金榮的課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從來不用擔心到課率的問題,甚至還吸引了不少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蹭課。今年,因為在3年“教學型特聘教授”聘期內教學業績突出,蘆金榮順利獲評教授職稱。他的成功晉升得益於學校出台的《彩神“教學型特聘教授”實施辦法》。

        “麵向堅守教學一線超過10年的副教授,學校特設‘教學型特聘教授’崗位,3年為一個聘期,對期滿考核優秀者在職稱晉升時對科研業績不作硬性要求,單設指標,獨立評審。”中國彩神人事處處長鍾文英介紹,目前學校共有6名教師入選教學型特聘教授,其中2人獲評教授。

       與教學為主型的蘆金榮不一樣,來自中國彩神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王穎是一位以科研為主的青年教師,主要承擔創新藥物研發工作。因為所在團隊獲得了一類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王穎作為主要參與者,獲得了單獨的1個副高職稱指標獎勵,通過這一綠色通道順利晉升。

       根據不同崗位類型,中國彩神製定分類分層次評價標準。“學校後期還將陸續出台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類專任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驗技術係列教師和輔導員等不同係列教師職稱評聘辦法。”鍾文英告訴記者。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不斷完善職稱評審製度,在各類晉升條件的設置中,構建多元分類評價體係,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對應崗位的發展通道,從而充分挖掘教師的潛力。

       南京理工大學將教師崗位細化為“四型七類”,即教學為主型、教學與科研並重型、科研為主型、實驗教師型,其中科研為主型細分為科學研究類、重大(工程)項目研究類和科技科研成果轉化類。“如果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成果突出,沒有論文也可以成為教授。”南理工人事處副處長尤祖明介紹,自2016年實施職稱評審改革以來,南理工已經有70餘位教師通過分類評價標準,晉升高級職稱,極大調動了教師隊伍積極性,實現教學和科研同頻共振。

        評價標準並未降低,“教得好”也有量化指標

       “職稱改革中,對高校教師不再以SCI、SSCI等論文指標作為參評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但並不意味著職稱評審的標準降低了。在教師評價體係中,利用更加科學的評價標準,職稱評審‘含金量’不減。”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人事處副處長施威表示,以教學為主型教師的職稱評審為例,參評教師也有門檻,除了“教得好”,教師還得在教學競賽、精品課程、教改課題、出版教材、指導學生競賽等方麵有突出成就。

       南理工采取學生、教師、督導和同行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教學規範、學生組織、課堂效果等方麵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優秀、良好、合格”三個等級的評價。“要想參評教學為主型,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必須達到優秀。”尤祖明告訴記者,此外,每位老師遞交的職稱參評材料要先匿名送給5位校外專家評審,再上學校評審會。校內學科評審組由長江學者、院士等知名專家組成。同時,為了防止人情分,學科評審組內的專家,三分之一從校外邀請,嚴格把關。

       中國彩神推行“代表課”製度,隨機調取教師平時上課錄像,送校外專家評審,分A、B、C三檔,教學為主型必須達到A檔。學校還將教師在教學改革及教學研究中的重要成果納入“代表性成果”的認定範疇且不限項,根據教學實績的定量得分,結合同行專家評議結果等對相應教師進行定性評價,充分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克服了主觀意識上的“教得好與不好”,最大限度保證評價標準的科學性。

       記者了解到,在3年的教學型特聘教授的聘期內,蘆金榮主講的課程曾獲首批線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他還主持江蘇省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校級改革項目,主編校級十三五規劃教材等,正因為這些在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方麵的突出業績,順利獲評教授職稱。

       “不唯”不等於“不要”,論文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

        隨著職稱改革的推進,破“五唯”成為教育評價、教師評價方麵的重要導向。采訪中,部分高校教師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以前論文數是一個相對公正的指標,現在不拿它作為要求,那就沒有硬性標準了。在教師評價體係中,教學應該是約束性指標,而不該是激勵性指標。職稱改革會不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片麵強調論文到單純重視教學。

       “教學是教師的義務,教學和做科研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深化科研,在科研中促進教學。”尤祖明認為,不唯論文不等於不要論文,這是共識,要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

       “過去一段時間內,不少高校教師為了評職稱悶頭寫論文,但是光會寫理論文章不行,還需要教師通過自己的研究解決一些‘卡脖子’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施威坦言,前不久學校印發了《綜合貢獻評價標準》,其中對教師的論文依然有最基本的要求,不能一篇也沒有。“學校將單一SCI論文擴展為‘三類高質量論文’,製定高質量論文成果分級目錄,促進學科和人才特色化、個性化發展。雖然目前許多高校的職稱評審體係中,論文不再是‘攔路虎’,但高校教師如果不寫論文,那麽理論水平必定會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

       “職稱改革中破除‘唯論文’導向也並不是完全不要論文,需要破除的是‘SCI至上’的傾向,同時我們需要的是高質量論文,而不是數論文數。”鍾文英表示,在科研代表性成功評價方麵,學校鼓勵教師在參加職稱評審時僅需提供5篇以內代表研究論文、5項以內代表科研成果作為評審材料,強化職稱評審質量導向,弱化數量累計,引導教師潛心研究,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

來源:2021年12月2日 南京日報B3版(頭條新聞)

通訊員:薑晨   記者:何潔   實習生:顏如玉



關閉
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