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

中國教育報|第六屆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掃描

發布時間:2021-10-29 來源: 作者: 瀏覽次數:131

       電子科大:電子信息賦能生態宜居

       電子科技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學科綜合優勢,與定點幫扶地實際有效結合,不斷豐富完善電子信息+精準扶貧的成電模式,助力定點縣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

       學校定點幫扶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全省35個縣被國家列為森林火災高危區和高風險區,康定市也位列其中。岑鞏縣森林覆蓋率為62.28%。據統計,近五年川黔兩地由於森林火災,造成50人的重大傷亡,並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學校組織相關方向科研團隊30餘人,充分發揮電子信息+地球科學的學科專業優勢,緊密結合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的發展需求,多次深入康定市、岑鞏縣野外試驗實踐,為康定市、岑鞏縣分別研發完成集災前高精度風險預警災時近實時監測災後燃燒烈度評估為一體的康定市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係統”“岑鞏縣森林火災預警監測係統(以下統稱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係統)。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係統不僅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成為有效的鄉村生態振興新武器。

       “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係統實現了森林草原火災發生前3—6天的風險預警、林火燃燒時近實時火點監測、林火燃燒後損失精準評估,可為康定市、岑鞏縣森林草原火災防控、救援及管理提供科學數據和決策支持。項目實施以來,康定市、岑鞏縣森林草原生態資源、當地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均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項目成果輻射四川全省2021年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治理工作,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技術的持續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在更大更廣的層麵保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保護綠水青山,為實現生態宜居鄉村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西安電子科大:奶山羊養殖業轉型升級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依托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學科優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先後在學校定點幫扶的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橋陵鎮、蘇坊鎮等地實施羊博士奶山羊智慧養殖項目,在推進奶山羊智慧養殖產業工程化實現、標準化構建和智能化探索等方麵取得了明顯成效。

       項目分別在橋陵鎮和蘇坊鎮試點單位建立了兩個標準化智慧養殖小區,建立奶山羊智慧養殖的示範應用平台。累計安裝溫濕度計、吊扇、水泵、紫外線殺菌、噴霧消毒、蓄水桶等設備40餘套,集成構建了羊場物聯網係統,通過手機端、網絡端實現了對羊場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智能化控製。其中,養殖環境監測係統實現了羊舍自動定期清潔,以及溫度、氨氣等關鍵數據的遠程控製;飲食監測係統對奶山羊的飲食及飲水量進行監控,並對累計數據進行分析;無接觸測溫係統則基於紅外成像技術對奶山羊乳房等關鍵區域進行實時檢測及定位算法,完成奶山羊健康狀況的評估等;新型奶山羊擠奶器,提升對奶山羊的健康監測和羊奶的質量檢測水平。項目實現了用成熟可靠的技術方案和低值易用的設備係統,帶來產業發展的高增加值,全麵適應於蒲城村鎮一級的養殖環境和養殖模式。

       項目以AI技術賦能蒲城縣奶山羊養殖產業,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產業升級,助力農戶增收,打通五大關鍵技術,打造兩個應用示範平台,凝練選點精準、匯聚資源、創新引領、產教融合的工作特色,全麵助力蒲城縣奶山羊智慧養殖標準化體係構建和轉型升級,為支持陝西千億級奶山羊產業和蒲城縣鄉村振興事業作出西電貢獻。

       吉林大學:小食材插上科技翅膀

       由吉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鐵華領銜的食品生物技術科研團隊,發揮學科力量,精準定位,謀求長遠發展,以高校+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在吉林大學對口幫扶的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的產業幫扶上打造了一條創新致富路,實現農產品走出國門。

       學校全產業鏈幫扶的通榆縣天意農產品經貿有限責任公司,通過發展辣椒產業,累計帶動萬餘戶貧困戶脫貧。通榆縣天意農產品經貿有限責任公司的主要經營範圍是蔬菜倉儲、初加工,主要產品是鮮辣椒、幹辣椒、凍辣椒以及辣椒麵。多年來因為無科研團隊,無新產品開發能力,產值和發展處於瓶頸期,難以突破。

       2018年,吉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鐵華教授團隊首次走進天意集團。在聽取企業介紹後,憑借多年在食品圈子的寬廣視野和敏銳判斷,張鐵華著眼提高市場競爭力,提出了重點推進辣椒產品由現在的速凍鮮辣椒、辣椒粉、辣椒絲向辣椒醬、辣椒色素、辣椒堿等初級和精深加工領域的發展思路。與此同時,謀劃基於辣醬優勢基礎生產辣白菜,發展白菜加工產品的戰略,提升增值空間。團隊安排副教授趙昌輝和王翠娜各帶領兩名碩士分別針對辣醬和辣白菜集中攻關。香辣醬、日式辣醬、韓式辣醬、蟹黃香辣醬、海米香辣醬、牛肉香辣醬、蒜蓉香辣醬、醃辣椒、蒜蓉番茄辣醬、香芒甜辣醬、綠豆玉米蘑菇辣醬、藜麥辣醬,等等,無數的創意配方不斷被擺上品鑒台。各種柵欄工藝、各種冷殺菌技術、各種天然防腐劑不斷在辣白菜保鮮上進行實驗。

       在學校的幫扶支持下,2020年公司的辣椒產品、辣白菜全年出口金額達人民幣3.7億元。今年,公司又與4660戶貧困戶簽訂了3萬畝種植合同,預計戶增收2萬元以上。

       彩神:中藥產業賦能鄉村治理

       彩神找準鄉村治理切入點,通過發展產業帶動組織、人才、文化建設,因地製宜打造宜居、宜業、宜樂的新型農村社區,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加快鄉村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的雙向促進。

       和順家園社區地處陝西省鎮坪縣曾家鎮一河兩岸中軸線核心位置,2012年開始建設,2018年建成使用,總體規劃安置戶數1100戶,規劃布域在集鎮一河兩岸三區,是全縣易地扶貧搬遷規模較大的社區。和順家園社區人口體量大,人員構成複雜,利益訴求多元。

       為幫助社區村民尤其是異地搬遷安置村民放心居住、安心就業、舒心生活,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學校在充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整合學科、資金、智力、信息等優勢資源,通過幫助社區發展中藥產業,以產業升級帶動社區組織、人才、文化等領域建設,建強社區治理主體,培育治理人才,優化治理環境,探索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全、生態環境優美、基層治理有效的新型農村社區。

       學校以雙一流學科——中藥學為依托,組織中藥學院與曾家鎮結對幫扶,立足該鎮中藥材資源稟賦,實行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發展社區工廠、藥材產業園,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社區產業。同時,積極探索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勞動雇傭、資源資金入股等多種形式的收入分配機製,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現社區村民就近就業、充分就業,破解農村吸引不了資金、技術,留不住人才的難題,為鄉村治理打基礎、築根基。

       天津大學:小掛麵鋪就致富路

       天津大學自定點幫扶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以來,持續向宕昌縣沙灣鎮大寨村派駐第一書記。先後三任第一書記始終牢牢聚焦大寨村產業發展,按照市場+合作社+農戶+電商的模式,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引領脫貧致富之路。

       大寨村位於宕昌縣南部,山大溝深,全村人均耕地麵積0.2畝,交通不便、自然資源的匱乏與土地的稀少,是造成大寨村曾經大部分村民貧困的主要原因。無人無地無資源導致該村沒有任何產業,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主,留守村子的以老人、婦女和小孩為主,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較保守。

       基於這一情況,駐村第一書記決定把發展穩定持續的產業作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第二任第一書記冮皓入戶調研發現,當地家家戶戶都吃麵,而且到處都在做工程,對麵條的需求量也大,產品能實現自產自銷,村裏勞動力簡單培訓就能上手,老百姓的積極性也好調動。於是,冮皓帶領村兩委買了台小型掛麵機試水,結果所產掛麵供不應求。

       20196月,冮皓帶著村民代表赴河南等地考察掛麵生產線。同年10月,天津大學投入50萬元購入掛麵生產線和包裝機。學校投入、村兩委牽頭、群眾入股,天津大學掛麵扶貧車間迅速投入生產,效益良好。合作社逐步確立了以掛麵為主打產品的思路,開始批量生產掛麵,掛麵獲得了SC認證,銷路越來越好,逐步讓村莊產業興起來了,村民腰包鼓起來了,村民腦袋富起來了。

       自201912月掛麵扶貧車間正常運轉以來,共銷售掛麵約180噸,銷售額突破150萬元。掛麵扶貧車間的良好運轉增加了群眾收入,帶動了群眾就業,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華南理工大學:首創碳中和新鄉村

       華南理工大學立足多年全方位開展大教育扶貧的研究與實踐,在全國首創碳中和新鄉村發展理念,持續助力幫扶地區構建鄉村生態資源資產化綠色發展新模式,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高校精準幫扶新路徑。通過全方位研究碳中和新鄉村發展模式與技術體係,並在多地創設綜合示範基地,科學探索新平台、新鄉建、新經濟、新人才、新治理五新融合’”實施路徑,取得良好的創新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

       定點幫扶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打造一體化全域規劃、構建扶貧鏈造血機製,結合生態產業化,成功培育雲遊、雲酒、雲茶、雲泉等低碳產業與生態農業品牌;組團式幫扶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孔美村實現重點涉毒村到美麗紅色村的蝶變,係統開展生態濕地水質淨化、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屋頂光伏等低碳鄉村建設項目;以院士團隊牽頭開展科技援疆扶貧,研發高強度全回收地膜先進製造與循環利用技術,實現地膜循環有效利用,在促進耕地質量改善、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顯著減少了地膜殘留量與碳排放量。

       “碳中和新鄉村的核心內涵旨在全方位構建生態資源資產化鄉村綠色發展新模式,重點體現在空間、經濟和社會低碳轉型三個維度。在空間維度,強調建立城鄉統籌的低碳空間體係,科學策劃以新能源為引領的低碳技術項目開發與空間布局,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係,促進鄉村發展的再電氣化,重構鄉村生活、生產、生態空間格局;在經濟維度,強調碳交易在鄉村生態資源資產化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注重將低碳技術與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培育以碳中和新農業為載體的生態人文新經濟;在社會維度,強調鄉村低碳治理體係的研究,培育村民低碳意識,建立低碳社會。

       中國傳媒大學:打造人同心文化圖景

       兒童推普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舉措,亟需加大培訓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的力度,亟須動員一批誌願者去前線支援。農村、西部和民族地區,也正是我國方言、民族語言複雜的地區。

       基於此,中國傳媒大學組織發起了一係列語言精準幫扶項目:語同音工程。該工程秉持書同文、語同音、人同心的理念,用語言精準幫扶的方式,發揮語言傳播和融合傳播的優勢,從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著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教育幫扶、鄉風建設、鄉村育人的綜合效果。

        “語同音工程具體包括調研摸底、分析研討、學前學會普通話評估、搭建語言服務公益平台、開展大學生公益活動等方式,按計劃有序推進。聚焦一個核心、兩個主題、三個主體。一個核心,即語言。將語言作為交流載體和文化本體,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過程中發揮信息傳播和文化傳承功能。兩個主題,即鄉村故事、紅色故事。鄉村故事呈現美麗中國,紅色故事賡續精神譜係。三個主體,即孩子、師生、媒體。服務鄉村孩子,師生公益行動,媒體平台助力。

       “語同音工程本著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課程思政、投資未來的理念,協同發揮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大學功能,特別是大力發揮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功能。活動以小切口貼近服務對象生活,注重孩子學習普通話的更高標準——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講好紅色故事的能力,和孩子們一起挖掘紅色文化,讓更多人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在語言幫扶工作推進過程中,學校師生摸索出了一條走進基層(鄉村學校)、凝聚智囊(請進高校)、聚焦孩子(摸底規劃)、雲端教育(城鄉攜手)、誌願行動(愛心接力)、立體平台(互聯網+”模式)多環節互相協同的經驗道路。

       中山大學:在生命禁區守護人民生命

       2016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從0海拔到5000米,連續5年共派遣專家38人次駐點幫扶西藏仲巴縣衛生服務中心(現為仲巴縣人民醫院)。

       仲巴縣地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邊境線長達357公裏,在守衛邊疆、捍衛國家安全上發揮重要作用。它是日喀則與阿裏地區之間的必經之地和219國道重要途經點,每年成千上萬遊客路過。

       針對仲巴實際情況,醫院研究確定“132,逸仙愛精準幫扶計劃,即一個方針:按需幫扶、形式多樣、注重實效、幫扶無期限;三方麵精準幫扶舉措:醫療、人才、管理三位一體精準發力;兩個重點幫扶目標:實現兩降一升及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目標、建成二級乙等醫院。2016年以來,醫院全力以赴推進“132”計劃落實落細,幫扶仲巴縣人民醫院取得顯著成效。

       5年來,醫療隊員克服高原反應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在生命禁區仲巴高原日夜奮戰,邊吸氧邊奮戰,幫助仲巴縣衛生服務中心全麵改造軟硬件,健全規章製度,提升管理水平,提前兩年實現建成二級乙等醫院的目標,結束了當地沒有醫院的曆史;幫助仲巴縣當地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首次降到0,兩降一升工作取得曆史性突破;多措並舉組織培訓,以師傅帶徒弟”“請進來、派出去等形式,著力變輸血造血,提升了當地危急重症救治綜合能力,培養出了一批熟練掌握剖宮產、無痛分娩等數十項急需醫療技術的業務骨幹,帶出了一支“能力強、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醫護隊伍,為仲巴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開展多輪巡回醫療為藏族同胞篩查包蟲病和心髒病,積極深入開展送醫送藥,助力健康仲巴、健康西藏建設。

       中國農大:小農發展驅動鄉村振興

       中國農業大學依托學校的科研、人才優勢,探索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蘿卜山村小農發展驅動鄉村振興創新模式,通過五個一工程協助小農對接現代化,探索農民增收機製,創新收益分享模式。學校還將人才培養與實驗推進融合在一起,在實驗推進中培養出能夠紮根中國大地的實用型專業人才,同時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將科研成果直接貢獻於鄉村振興偉大事業。

       蘿卜山村作為中國農業大學臨滄市小農發展驅動鄉村振興實驗村,率先探索五個一工程。五個一工程包括一戶多業、一戶一品、一村多產、一村一品、一山一花。學校專家團隊基於農戶各自的生計優勢,指導農戶實施一戶多業、一戶一品的探索。蘿卜山村示範戶同步進行廁所革命、廚房革命、家庭車間、美麗庭院、農特品牌等方麵的綜合實驗。與此同時,團隊積極探索孵化蘿卜山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以及聘請專業人士擔任CEO的新模式。合作社CEO將全權負責合作社的品牌管理與市場開發,與合作社成員共同探索蘿卜山鄉村振興新業態,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建立合作社新機製。

       探索具有臨翔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路徑的創新舉措,是解決臨翔區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需要。這一實驗將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化同步發展,在微觀層麵探索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麵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

       基於蘿卜山鄉村振興模式的不斷成形,學校工作團隊還將在臨滄市政府的支持下,將這一模式在臨滄全市進行推廣擴散。同時,工作團隊也將借助學校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的平台進行全國範圍的推廣,並形成相關的政策建議向雲南省乃至中央呈報,為雲南省乃至全國層麵的鄉村振興政策提供有益的參考。

       浙江大學:激活縣域人才蓄水池

       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踐行高校青年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圍繞知識傳授、能力培育的核心,聯合學生、學校、教師、家庭和社會五個維度,推動校園建設、知識賦能、精準資助、產教結合、多元聯動五位一體的全閉環教育幫扶模式,探索出以教育扶貧助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校青年扶貧品牌。

       景東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北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條件落後,呈現明顯的整體貧困、深度貧困。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學校探索出以教育扶貧為核心、以人才扶貧為根基、以誌智雙扶為方向的高校青年扶貧新模式,助力景東縣實現脫貧摘帽。自2013年浙江大學開展定點幫扶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以來,952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一直以來學校高度重視發揮青年在扶貧攻堅中的生力軍作用,研究生支教團承載著全校一盤棋支教新格局的橋梁紐帶作用,承擔著教書育人、發現需求、供求聯結、落地推動、自我成長的任務使命,從扶持誰”“誰來扶”“怎麽扶三方麵提出解決縣域發展的浙大方案。項目運行9年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每年選派5—7名優秀研究生,迄今已有52人赴景東接力開展一年支教扶貧。

       截至20217月,研支團累計教授93個班級、4000餘名學生,共完成20000餘節課時的教學任務,助力景東縣職業高中連續9年職業高考上線率位列雲南省第一,其中3名景東籍學生通過高校專項計劃考入浙江大學;培養的學生參與實習及就業,在2019年頂崗實習活動中,1070名參與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共增加2472萬元,戶均增收2.31萬元。研究生支教團累計籌募社會善款390餘萬元,受益學生遍及景東13個縣鎮93所中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

       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讓千年彝繡煥發時代光彩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地處滇中高原,川滇交通要道,是茶馬古道上的商貿重鎮,通過集中攻堅,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退出貧困序列。南華縣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9.13%,當地繡娘習慣於手工製作各類繡品,將其拿到市場進行售賣,作為自家務農收入的有力補充,南華彝繡的產業化一直處於小、散、弱狀態,看著美麗,穿不出去的尷尬,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寂寞揮之不去。

       如何激活如此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產業,讓繡娘們美起來、富起來”“讓千年彝繡文化產品走進現代生活,與人們日常生活產生緊密融合”“發揮高校智力優勢,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合作,精準幫扶南華彝繡產業發展等幫扶問題引發了學校的思考。

       結合南華縣實際,東南大學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結對,與上海機場集團及地方政府聯合,探索校校地企協同幫扶的新模式,實現了促進南華彝繡文化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與繡娘創造美好生活有機統一。

       2019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正式結對幫扶南華縣,也將助推彝族刺繡產業發展重點列入學校的幫扶方案。通過持續三年的兩校傾情投入,在加強頂層設計、培訓彝繡人才、培育龍頭企業、加強宣傳推廣等方麵下足了繡花功夫,為南華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一是大力培養彝繡人才,傳承和提升技藝。在兩校的幫扶下,通過開展彝繡技能培訓,學習掌握彝繡技藝,讓更多的貧困婦女背著孩子、抱著娃,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二是把培養傳承、設計、刺繡、管理、經營人才作為彝繡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大力實施彝繡人才培訓項目,提高了繡女們的繡製水平和商品意識,激發了她們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和參與市場競爭的主動性,同時也有效帶動了廣大婦女群眾實現居家創業就業,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增強了彝族刺繡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南華縣整體彝繡刺繡水平明顯提升。三是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彝繡品牌。兩校聯合上海機場集團及地方政府以七彩彝州刺繡加工廠為抓手,推進彝繡產業幫扶工作,組織教授服務團、地方企業專家等專業力量,幫助製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開展技術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值,幫助引入社會基金、拓展產品市場等。四是加強宣傳推廣,提升彝繡影響力。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宣傳推廣,努力提升彝繡影響力。

       彝繡產業幫扶項目以文化發展助力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為目標,以抓住個重點、創新個模式為特點,積極探索彝繡產業幫扶的高校模式,積極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個重點。以七彩彝州刺繡加工廠為幫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構建帶貧機製,以點帶麵、以麵帶全,取得較好成效。個幫扶模式:一是創新高校結對、校企地聯合幫扶新模式,發揮高校智力資源優勢,精準對接文化產業幫扶需求,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合作,協同政府支持,匯聚政策、智力、資金等資源打好組合拳,提高了幫扶效率和質量。二是創新龍頭企業+車間+繡娘+訂單的帶貧模式,注重企業與繡娘的利益鏈接機製。龍頭企業拿到訂單後,隻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將全部訂單分配給各個扶貧車間,按照繡品質量和工作效率按勞分配,保障了繡娘的權益,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為充分發揮高校自身優勢,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更好地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兩校從以下兩個方麵進一步思考:一是將學校先進的科技因素融入彝繡產業發展中。數字化和信息化時代要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創新服務方式和營銷方式,促進彝繡產業可持續發展。二是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將非物質遺產教育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通過教育賦能青年,支持他們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彝繡文化產業發展做出積極行動。

來源:2021年10月20日 中國教育報09版(整版新聞)


關閉
彩神